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研究院人才招引重点团队介绍
发布日期:2024-06-21
浏览次数:
一、微型机械与细胞力学博士后 所需专业:机械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先进制造及自动化、固体力学、化学工程、化工机械等。 团队简介:团队负责人杨生元教授先后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美国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曾在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大学任教近15年,并获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杰出青年基金奖 (NSF CAREER Award)。杨教授在世界上首次地发明了曲面细胞培养技术,该技术及其应用被授予了8项美国发明专利。
二、药物化学博士后(多肽药物团队) 所需专业: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多肽药物化学、药学、生物化学等。 团队简介:团队研究方向是多肽药物化学,多肽偶联药物和多肽绿色合成。团队负责人在国外研究型大学和世界医药大公司工作多年,在代谢性疾病领域具有世界性的学术成果。团队成员由浙江省级人才和浙工大药学院相关师生组成。
三、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博士后 所需专业: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电子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其它理工类(熟悉神经科学或统计学或编程)。 团队简介:团队负责人为王利教授,曾任新加坡希捷资深数据科学家,发表SCI论文40多篇、专利3项、软著权1项;团队成员冯远静教授,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系主任,发表顶刊论文40多篇、专利30多项,主持项目资金总额约4000万,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四、智能信息系统博士后 所需专业:生物医学工程、计算神经学、数学、物理、计算机、仪器科学与技术、自动化、通信、生物信息学等。 团队简介:团队由方路平教授、潘清教授、刘羽西研究员、陆飞博士带领,博士硕士生20余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信号处理等技术与生物系统数学物理建模相结合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如急危重症智能监护与辅助决策临床研究,打造重症呼吸治疗全流程智能决策平台等。
五、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博士后(碳中和团队) 所需专业:环境科学、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 团队简介:团队由国家级和浙江省级人才领衔,专注于碳循环与碳中和领域的研究超过20年,已在Nature、Science、ES&T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拥有完善的实验设施,包括气相色谱室、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化学分析实验室、土壤微生物室和生化培养室等,为博士后研究提供了一流的科研条件。
六、食品科学与营养博士后(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研发团队) 所需专业:食品科学、食品营养、医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 团队简介:团队主要以挖掘生物活性物质和研发功能食品为重点,通过绿色、高效的现代化集成创新技术对食品中的功能因子进行挖掘、富集和高效制备。团队目前成员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在站博士后2人。
七、电化学博士后(莫干山金刚石研究中心) 所需专业:材料、化学、化工、半导体、电化学等。 团队简介:莫干山金刚石研究中心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从理论设计和实验两个方面开展金刚石的制备新方法、n型掺杂、光电性能及器件的研究,致力于解决在金刚石半导体领域中的关键难题,实现基础理论突破、获得原创性高水平学术成果、引领行业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功能金刚石研究中心。中心现有成员4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入选浙江省高校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心建有浙江-俄罗斯金刚石薄膜及其功能器件联合研究中心、浙江省量子信息与智能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工业大学-唐合科技金刚石联合研究院。近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两化融合联合基金、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欧国际合作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一带一路”专项,千万级横向等项目17项,在国际知名期刊PNAS、Carbon、APL、ACS AMI等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
八、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或相关计算和模拟方向博士后 所需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或材料结构与性能计算模拟等相关方向。 团队简介:团队长期从事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主要包括:功能型微纳孔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生物质基功能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特殊浸润性功能表界面与功能型涂层材料的设计与开发。团队负责人刘善秋教授,省级人才、钱江特聘专家。博士毕业于荷兰特文特大学,后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海外高层次引才项目、浙江工业大学运河青年学者人才以及南太湖精英计划项目各1项,近5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领域内Top期刊论文12篇,其中11篇影响影子大于10,多数工作发表于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mall,Macromolecules等国际权威期刊;于2017年与2022年分别受邀于全球顶尖纳米研究中心“MESA+ Institute”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文版媒体进行专访;多次受邀于欧洲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受邀担任国际知名期刊 Chemistry: A European Journal (JCR 1 区) 与 Polymers (JCR 1 区)客座编辑。
九、固废能源化利用与碳捕集博士后 所需专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能源动力、环境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团队简介:团队负责人严密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工大科研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固体废弃物能源化清洁利用和碳捕集研究,包括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与气化、污泥和餐厨垃圾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气化合成气和沼气中CO2/H2S脱除提质研究。近年来,在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
十、绿氢与绿电化工博士后 所需专业方向: 电化学储能及光电催化合成,催化电极制备工艺,催化剂材料、膜电极设计、开发、失效机制研究与产业化,有机(含硼)储氢材料开发。 团队简介:团队现有郑华均教授、贾毅教授、马永炳博士、战明明博士、张国进博士、2名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等成员,实验室总面积逾100 m2,配有手套箱、电化学工作站及其它全套材料制备设备。贾毅教授现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十一、光伏电池博士后 所需专业:具有物理、化学、光伏、材料等相关专业。 团队简介:团队聚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核心工艺设备(磁控溅射、狭缝涂布、原子层沉积、激光划刻),高效晶硅XBC太阳能电池激光开膜设备,TOPCon电池激光掺杂设备和激光烧结设备,HJT、TOPCon和XBC电池铜电镀和湿法设备,致力于做“懂工艺”的光伏装备专家,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钙钛矿电池量产解决方案。团队负责人黄跃龙教授,是光伏领域的首批国家特聘专家,是国内知名光伏技术产业化领军人物,于2001年开始从事异质结电池研究;曾先后任职德国于利希国家研究中心光伏研究所、中国南方工业集团、西南石油大学光伏产业研究院(创立者、首任院长、博导);先后在国际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获授权专利7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超20项。
十二、天然药物化学和药物制剂博士后 所需专业:天然产物化学、药物化学、提取工艺、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制剂工艺、兽药科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等。 团队简介:团队主要由潘源虎博士、李健雄博士、李栋博士等组成。潘源虎博士主要从事新兽药研发和兽药的食品安全评价相关工作,在新药研发、药物代谢与残留消除等领域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后获授权发明专利25项,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李健雄博士长期从事新药和新工艺研究,是世界首创的牛皮藓药物苯维莫德的主要发明人,现已在美国和中国上市; 李博士也是世界首创的湿疹与止痒药物INP1001的发明人。
十三、碳中和技术与能源材料博士后 所需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 团队简介:团队主要从事二氧化碳转化及其功能化应用、制氢与储氢材料、二次电池/电容器材料和燃料电池催化材料等基础理论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团队负责人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浙江省尖兵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和企业横向项目等20余项。研究团队科研经费充足、实验设备齐全。相关研究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
十四、生态与循环治理博士后 所需专业:污水治理、生态与环境、循环经济等相关专业。 团队简介:团队重点开展水污染治理、社区生态环境循环化治理、生态资源资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数字化等领域研究。团队负责人李军教授、浙工大两山转化与绿色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重大水专项”咨询专家组成员,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绿色设施专委会主任,浙江省海绵城市专委会副主任。获“五水共治”先进、“中国水业人物”。
十五、光电材料与器件博士后 所需专业:包括但不限于材料、化学、化工、高分子、物理等相关学科。 团队简介:团队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型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包括发光材料与器件、太阳能电池、框架结构材料、及催化等研究方向。组内仪器设备可满足上述课题所需的器件制备与表征。已在JACS、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十六、智能器件与仿生机械博士后 所需专业:具有机械、材料、信息、力学、或计算机博士学位,在柔性电子、智能传感器、仿生机械、软体机器人方向有经验者优先。 团队简介:团队主要从事仿生智能机械、柔性电子器件、多功能传感器、智能感知与软体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工作,相关工作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npj Flexible Electronic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Nano Energy等学术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所在实验室具有光刻、电感耦合等离子刻蚀机、磁控溅射、脉冲激光沉积、飞秒激光器与双光子激光器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团队负责人吴化平教授获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曾荣获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等学校“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励。
十七、能源与资源工程博士后 所需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 团队简介:团队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在Nat. Commun.,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Appl. Catal. B: Environ., Water Res.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暨2021年浙江省技术需求“揭榜挂帅”大赛金点子奖等;团队拥有完备的膜材料和催化材料开发、膜工艺应用、环境修复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大型分析测试仪器,现有实验用房场地200多平方米。
十八、医疗图像处理博士后(数据驱动医疗辅助诊断系统研究团队) 所需专业:计算机、自动化、生物信息、仪器科学与技术、通信等。要求申请人具有扎实的图像处理研究基础。对图像兴趣区识别、特征点提取与匹配,以及三维重构等相关技术有一定了解,有医疗图像处理方向相关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优先考虑。 团队简介:团队围绕我国生命健康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数据驱动技术研究贴近临床实际的医疗辅助诊断系统。已在胃肠道疾病精准辅助诊断、甲状腺结节消融手术风险监测与效果评估、肿瘤生长数学模型建立及最优诊疗方案辅助制定等方向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团队在《IEEE Transactions》、《Automatica》、《中国科学》、《自动化学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团队负责人何熊熊教授,现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数据驱动控制、学习与优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 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 项、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社会发展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1本,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1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 余项。
十九、生物医药博士后 所需专业:药学、药物化学生物学、有机合成等。 团队简介:团队现有师生20余人,其中国内外专家5人、教授3人(海外高层次人才)、讲师2人、博士后3人(其中2人是外籍博士后)。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是药物化学生物学,聚焦小分子靶向药物,尤其靶向PD-1/PD-L1轴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及作用机制解析。发表100多篇研究论文,其中包括在J Am Chem Soc、Cell Chem & Biol、J Med Chem、Cancer Lett等优秀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通过和企业合作,实现了6个新产品转化和应用。
二十、磁性电子材料博士后(磁电功能材料团队) 所需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 团队简介:团队为浙江工业大学磁电功能材料研究所,是国家级特聘专家团队,主要从事磁性电子材料研究,主要包括软磁材料、永磁材料和结构功能复合材料(超材料、吸波材料、导热材料等)。研究所目前有八位老师,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授权4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二十一、微生物制药与合成生物学博士后 所需专业: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 团队简介:围绕CRISPR编辑与微生物底盘细胞设计方向开展研究。负责人入选美国微生物学会“青年学者”、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大横向项目等,通讯作者在Biotechnol Adv、ACS Synth Biol、Appl Env Microbiol等期刊发表论文,任法国科研署、波兰/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Nat Commun等期刊评审专家。实验室网站:https://www.x-mol.com/groups/Sun_Dongchang
二十二、高速旋转机械转子动力学博士后 所需专业:航空航天、固体力学、化工机械、推进技术、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动力工程、机械等相关专业. 团队简介:科研团队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人、副研究员2人、国千和省千各1人、博士后2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余人,企业员工60余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转子结构振动与冲击损伤、强度与疲劳、试验测试技术等。拥有自主研发的HRXD型下立式转子高速旋转试验器24套,HWXD型卧式转子高速旋转试验器5套,试验转子重量最大可达3000 kg,最高试验转速可达20万r/min,最大试验件直径可达2m,为国内最大、试验测试能力最强的高速转子整体性检测平台。 |